简单的说,自己不干,而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别人去干的产品。比如淘宝就是一个平台,它自己不卖东西,而是让买家和卖家在这里交易,它提供帮助、服务和监管的作用。很多人可能觉得淘宝、天猫的设计逻辑并不复杂,但其实你看到的只是产品的一小部分,即面向买家c(customer)的部分。面向卖家b(business)的部分则要复杂的多,当然还有面向开发者d(developer)的(比如淘宝开放平台)。cbd都生长在淘宝平台上,都是平台的一部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角色,比如模特啊、摄影师啊、服务商啊等等,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所以平台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平台的魅力所在。
平台是一个大的概念,也分很多种类,比如手机的操作系统也是平台,但它和电商平台又很不一样。总的来说,平台共同的特性,就是复杂,且偏重业务和技术。这里只说我接触过的产品,难免以偏概全,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平台的兴趣和关注。不过因为项目还未完成,暂时不便披露太多细节,更多的是一些个人感想。
不管做什么类型的产品,都需要考虑业务、技术、用户这三方面。而平台型产品在这三方面的难度都加大了。
做一个c端产品,尤其是轻量级的c端产品,出发点可能会比较纯粹:尽量去满足用户需求,打造一个用户喜爱的产品是最终目的;然而平台型产品则要复杂很多。
首先:你很难轻松地了解你的用户,平台型产品的用户可能有b端、c端、d端。c端的还好说,但是对于b端的用户,你不太可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你只能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来了解他们的使用场景、习惯、工作方式等。对于d端的就更复杂,最好是技术背景出身,否则很难短时间上手。
其次:你不能忽视业务,它可能关乎公司或部门未来的战略部署、可能关系到近期的商业利益、还可能与公司历史情况有关,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设计。
第三:平台型产品的技术门槛会比较高,对人力、技术能力、组织协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们也对最终的产品形态有很大的影响。
《淘宝产品十年事》这本书里,作者把产品分为大致三种类型:平台型、垂直型、网站型,这点我非常的认同。
平台型:更靠后台系统,对技术的了解要求加强,如电商的交易线产品、安全类产品;
垂直型:更多商业层面的内容,对行业知识要求加强,如网上超市、网上药店等;
网站型:更偏前台网站页面,对ued相关知识要求加强,如一些团购网站、社会化导购网站。
如果用一个图来表示:
杀鸡其实可以用牛刀,只是有些不划算;但是杀牛绝对没办法用杀鸡的刀。因此了解平台型产品的类型及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了解产品,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我总结了下面这个表格,通过它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平台型产品与其它类型产品的区别:
1、总的来说业务、技术上都相对复杂,我们目前正在做的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产品,业务、功能、设计都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对象,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以往的经验、产品设计流程可能都没法直接复用。
2、我以前总觉得用户调研很重要,并且团队中应该配备专业的用研人员。后来才发现做目前这个平台产品的调研,需要对业务理解的非常透彻,而这需要多年的相关工作背景。因此这个项目的调研工作主要由pd和运营来完成。
3、我们目前在做的平台型产品,业务和功能是最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理解这么复杂的业务,然后才是设计的问题。
对于这类产品,我们不可能去等着pd(产品经理)给我们讲产品的方方面面。
一来平台型产品往往有多个pd,每个人只负责一部分事情;
二来产品非常复杂,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业务、功能都讲清楚;
三来这是一个正在开拓中的新产品,变化非常快,每天几乎都有新的进展,也时刻遇到新的挑战;四来有些业务形态非常超前,很难快速想清楚。
但时间不等人,上线日期摆在那里,汇报日期摆在那里,宣讲日期摆在那里,我们必须想办法克服困难。我记得《淘宝技术这十年》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变成业内最强之后,你的问题就会独特到没有人碰过,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我自以为经验还算比较丰富,但是刚一开始接触这个产品就懵了,过往的经验完全无效。我又研究了当时最新的业界大牛分享的各种方法,居然也无法解决问题。现在当然已经明白问题所在了:杀鸡和杀猪的方法再高明,也无法宰牛。必须研究出一套宰牛的方法来。
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向pd了解了一些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产品背景、过往的用户调研内容、用户痛点、产品功能、业务场景、业务逻辑图等等)。由于内容比较复杂、信息量大,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又不太一样(产品经理更多的是考虑功能、业务模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用户角色、任务、使用场景、信息结构等),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首先需要梳理内容,把业务转化为设计师容易理解的内容。于是,我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产品不同角色、任务、可能的页面等(不考虑细节、分支流程等,只考虑最基本的用户角色和用户任务)。为了能正确的表达业务,同时又符合用户的使用逻辑,可能要反复多次,并跟pd不断讨论(上图是pd梳理的业务流程图,下图是我画的角色任务草图)。(由于涉及到未上线的项目,图片内容已做马赛克处理,希望不影响对方法的理解)
修改过后,我再拿着这个图去给设计师讲业务,大家普遍反映好理解多了。
一是因为里面有用户、任务、可能出现的页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用户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功能模块、流程图;
二是因为这里面只显示最主干的任务,就好像一副骨架呈现在面前,更容易理解产品的基本结构。
根据这个图,就可以大致得出产品的信息结构、导航,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补充细节,形成界面草图(草图过于潦草,这里就不展示了。顺带说一句,草图出来后视觉设计师马上yy了一个风格稿,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按照这个风格来设计原型,美观很多,满足了汇报或宣讲的需要),这也是和pd一起讨论、完善的过程。有了界面草图,我们就可以使用axure来绘制界面风格,然后pd接过去在里面填上和业务有关的表格、文案等内容,交互设计师再根据经验来补充界面元素,完善交互细节。在完善界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pd之前没想到的功能、业务问题(主要是和界面有关的部分),然后推动pd去解决问题。有些东西暂时定不下来,那就先假设,日后再去求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因为pd更有业务sense,而设计师更有界面sense,充当了业务转化为界面的翻译。
后来这部分产品(其实这只是产品中的一个子模块,但这种方法也可以复用到这类产品的整体设计中)设计顺利的按时完成了。我把整个设计流程总结下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前两步主要由产品经理和运营完成,设计师更多的是去理解,当然有条件的话参与进去更好。后面的环节,每一步都由pd和ued共同完成。ued也参与了很多功能的设计、完善,pd也参与了设计原型。原型设计好后pd会产出对应的完善的prd文档。这也和我以往经历的设计流程非常不一样,以往都是pd先产出prd文档,再根据需要不断修改。
我们的分工大概是这样(这是一个我心目中理想的流程,实际上前面两步主要是pd和运营在做,我们希望日后可以按照这个流程和pd共同奋战在一线):
而之前我参与过的产品的设计流程一般是这样:
当然并不是说哪种一定好,哪种一定不好,还是看项目情况。比如我们的项目因为业务比较新,所以必须要深入的做好调研工作;而像普通的项目pd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或竞品分析快速拟出一份文档,节省大量时间。
后面我还会讲一个使用这个流程完成的具体案例来详细介绍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流程是真正从用户、产品、设计角度全面考虑的,所以它其实可以用在任意一个类型的产品上。就好像你掌握了宰牛的方法,那么杀猪杀鸡自然也不成问题,而反之则很难成立。
那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出过这种“宰牛”的大而全的方法呢?
我想一是因为很少有产品在初始阶段就引入交互设计师,所以现在各大公司设计师分享的方法往往是教你怎么“从1到2,从2到3……,却很少有人研究如何从0到1,因为那些都是产品经理的事情。如果是新型业务的产品更是如此;
二是类似平台型这种比较复杂的产品也很少引入交互设计师,因为它对技术、业务的要求太高,对用户体验的要求相对低很多;
三是很多人只接触某一类型的产品,看不到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为凭一种好的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如同千人千面,一千个产品也会有一千种方法。恰恰是要多了解不同产品,尤其是新型、复杂业务从0到1是怎么开展的,才能如”庖丁解牛“般成为”屠宰“高手。
1、平台是为了成就他人,客户永远是第一位
前期的用户调研非常重要,比如pd们经常出去调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我们也跟着pd一起出去调研过,但是对方说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听不懂,所以了解业务非常的重要。
2、先抛砖、后引玉
很多时候困难摆在眼前,不知道从何入手,那不如先随便抛出一个靶子,然后通过这个靶子再去找修改方向,总比停滞不前要强。
3、没有正确的设计流程,只有合适的设计流程
经历过这么多项目,发现每个项目的设计流程都不太一样。因为每个项目的产品类型、项目资源、项目环境、人力情况等都不一样。所以设计师要根据项目情况,考虑最合适的流程。当然也要注意沉淀好用的方法,尽量让其可以多的复用。
4、做平台设计不能只关注c端,b端也同样重要
我们这个平台其实应该是没有c端用户,但这并不能代表这类产品就不需要用户体验了。之前收到过很多用户反馈,说熟悉产品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对b端的用户来讲,时间真的就是金钱。还有个例子:有次和pd聊天,他说在杭州打车时用快的总打不到车,只好用滴滴。后来他就好奇的问司机为什么不用快的,那个司机说因为抢单时快的的按钮位置有点远,不如滴滴方便,所以他就不用了。其实快的c端的用户体验还不错,但可能是忽略了b端。可见b端的用户体验有多重要。
5、和不同产品类型的pd协作有门道:平台型,贴着走;垂直型:并肩走;网站型,推着走
对于前面说的平台型、垂直型、网站型这三种类型的产品,ued和pd的合作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平台型产品来说,业务复杂且不易短期内掌握,所以pd更多的是推着ued走,ued也需要主动贴着pd,尽量好的给予设计上的协助;对于垂直型产品来说,pd从专业角度给意见,ued从设计体验角度给意见,双方不分伯仲都很重要,所以要并肩走;而对于网站型产品来说,产品同质化严重,入门门槛低,用户体验则非常的重要,所以ued要推着pd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产品既是平台型,也包含垂直型,但以平台型为主。
所以假如你以前做的是面向c的网站型产品,那么转向面向b的垂直型产品甚至到部分面向d的平台型产品时,肯定会有很大的不适应。你发现你的参与度好像低了,成就感好像没那么强了,话语权也没那么大了。但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
通过做平台产品,我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各种经历,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浅薄,但也收获良多,后面会陆续跟大家分享。现在我还是平台型产品的菜鸟一枚,希望未来可以不再继续痛苦,快速蜕变。
作者:刘津
赞美生命 共筑城市
2002-2016
总部办公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永和路318弄11号
开发项目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路919弄乾鸿苑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1167号